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是北美和欧洲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CLL的临床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可累及淋巴系统以外的其他组织器官。CD20单抗美罗华的问世极大改善了CLL患者的生存,FCR方案以及BR方案成为BTK抑制剂问世前CLL的标准治疗方案。而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BTK抑制剂成为CLL治疗的另一里程碑式药物。BTK是B细胞受体(BCR)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激酶,参与了B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过程。BTK抑制剂通过靶向BTK分子发挥抗肿瘤作用,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展示出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为B细胞恶性肿瘤的无化疗时代创造了可能。《肿瘤瞭望》特邀加利福尼亚大学血液肿瘤科的Susan O’Brien教授对BTK抑制剂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解读。
《肿瘤瞭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目前已经开始跨入“无化疗”时代,对于无del(17p)/TP53突变、体能状态好的CLL患者,BTK抑制剂及免疫化疗方案(即FCR方案)均为一线治疗的优先推荐,两者之间疗效及安全性差异如何?
Susan O’Brien教授: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目前的研究数据主要集中于伊布替尼(ibrutinib),虽然阿卡替尼(acalabrutinib)和泽布替尼(zanubrutinib)的相关研究数据结果也表现良好,但是伊布替尼是目前唯一一个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与所有化疗方案进行过随机分组比较的BTK抑制剂。例如,所有小分子BTK抑制剂均已与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为基础的方案进行过比较,但按照指南推荐,年轻、体能状态好的CLL患者并不会选用苯丁酸氮芥进行治疗。因此,虽然BTK抑制剂优于苯丁酸氮芥,但对于年轻、体能状态好、且伴有IGHV突变的CLL患者来说,这一结论并不会改变其治疗选择。
迄今有关伊布替尼的随机临床试验数据表明,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的无进展生存(PFS)要优于苯丁酸氮芥、苯丁酸氮芥+奥妥珠单抗(obinutuzumab)、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endamustine+rituximab,即BR方案)或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FCR方案)组成的化学免疫疗法。然而,有人认为,对于有些年轻CLL患者,我们并不会采用FCR方案。这一结论的依据来自三项CLL临床试验的长期随访数据——这三项研究分别来自德国、瑞士以及美国的MD Anderson研究中心(后者是迄今为止随访时间最长的临床试验)。这三项研究表明,伴有IGHV突变的CLL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PFS似乎会进入平台期。不过根据定义,这些患者必须是年轻CLL患者,因为>75岁或80岁的CLL患者并不会选用FCR方案进行治疗。因此,该结论目前仅局限于年轻且能够耐受FCR方案的CLL人群,以及伴有IGHV突变的CLL人群。根据MD Anderson中心的研究数据,PFS曲线的平台期在16年时约为55%,而我坚信FCR可以治愈这部分年轻CLL患者。
但近年来,指南推荐的CLL治疗方案正在逐渐弱化化学免疫治疗的地位:部分原因是考虑到该疗法带来的急性副作用(显著的化疗后骨髓抑制)和随之而来的感染,部分原因是考虑到该疗法相关的晚期副作用,即一小部分患者在治疗后期有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不幸的是,如CLL患者继发MDS或AML转化,我们目前尚无推荐的治疗方法。尤其考虑到近年来COVID肆虐,我们尽量避免采用导致骨髓抑制的化疗方案。因此在COVID期间,我们采用FCR方案的意愿有所降低。基于以上考虑,BTK抑制剂或将成为更好的治疗选择,并且在大多数CLL患者中,BTK抑制剂将会带来比化学免疫疗法更长的PFS生存。
《肿瘤瞭望》:BTK抑制剂是初治和复发/难治CLL的优先推荐治疗,请您谈一谈BTK抑制剂在CLL中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
Susan O’Brien教授:如我所提到的,CLL患者采用BTK抑制剂能够获得较长的PFS。RESONATE-2临床试验对伊布替尼与苯丁酸氮芥进行了随机分组比较,其长达8年的随访结果使得伊布替尼获批用于CLL的一线治疗。我们看到,在随访7年时,患者的中位PFS仍然没有达到。那些能够耐受伊布替尼、并坚持服用的CLL患者中,大约61%在长达8的随访中仍未取得进展。
BTK抑制剂治疗能够使患者获得较长的缓解时间,但是也会带来潜在的副作用。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有房颤和高血压,其中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房颤的发生率为12-15%,阿卡替尼和泽布替尼的房颤发生率则稍低。换言之,85-88%患者能够长期耐受这类药物,并获得长时间缓解。
《肿瘤瞭望》:针对BTK抑制剂的耐药问题,例如C481S突变,目前是否有更好的应对策略?
Susan O’Brien教授:使用BTK抑制剂的另一个潜在问题是,连续使用BTK抑制剂可能有助于促进耐药克隆的产生。并非所有发生疾病进展的CLL患者都有Cys481突变,但许多患者都有该突变。当发生Cys481突变时,BTK抑制剂虽然仍然可以与BTK结合,但不再是共价结合——它将与正常底物竞争性结合——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当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时,在我们改变治疗方案之前如果让患者继续使用BTK抑制剂,则疾病进展会非常缓慢。然而,如果突然停止BTK抑制剂治疗,疾病往往会发生迅速进展。疾病进展缓慢的原因,可能是BTK抑制剂与BTK的结合不再是共价的,而是竞争性结合。对于使用BTK抑制剂后发生疾病进展的CLL患者来说,即使疾病正在进展,在开始替代治疗之前也不要停止BTK抑制剂治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减慢疾病的进展速度。
那么我们如何选择患者的后续替代治疗?一般来说,我们不能从伊布替尼调整为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因为这三种药物的耐药机制几乎相同。如果患者对一种BTK抑制剂耐药,通常也会对其他BTK抑制剂产生耐药性。目前,我们的选择是改用基于维奈托克的治疗方案。我们可以给予患者维奈托克作为持续治疗(维奈托克的最初批准同BTK抑制剂一样,需要无限期地持续治疗),当然也有已批准的有限治疗方案。MURANO研究是一项关于复发CLL患者的临床试验,将维奈托克+利妥昔单抗与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化学免疫疗法进行了比较。在该研究中,先给予利妥昔单抗共6个周期,然后给予维奈托克维持治疗2年。结果显示,这些复发患者仍然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缓解。当然,该研究纳入的是化学免疫治疗后复发,而非BTK抑制剂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尽管这些患者仍然取得了较好的缓解。
因此,维奈托克可以作为一种二线治疗选择(持续治疗或固定时间治疗)。至于怎样选择持续治疗或固定时间治疗?我认为,对于有17p缺失或TP53突变的CLL患者,研究数据表明持续治疗或许是更好的策略。
未来我们或许能够获得非共价结合的BTK抑制剂,而目前最有开发潜力的就是pirtobrutinib。然而,pirtobrutinib的关键作用机制并非作为非共价结合的BTK抑制剂,而是它与伊布替尼,阿卡替尼和泽布替尼具有完全不同的结合位点。通过与另外的BTK位点结合,pirtobrutinib不仅对野生型BTK有效,对具有Cys481突变的BTK也仍然有效。I/II期临床数据显示,pirtobrutinib在CLL患者中获得了非常好的缓解率,同时患者的耐受性极好,已知的心血管副作用极少(很少的高血压和房颤)。这是除维奈托克之外,另一个让人备受鼓舞的非共价BTK抑制剂,这也将成为第一代和第二代BTK抑制剂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患者的另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