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18中国之声|徐兵河教授团队:早发性乳腺癌遗传易感性更强,临床特征和预后可预测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8/7/12 16:46:32  浏览量:2555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肿瘤瞭望:第5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2018ASCO)年会于当地时间6月1~5日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此次,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团队收获颇丰,1项口头报告,7项壁报交流。《肿瘤瞭望》有幸邀请到团队介绍研究成果。

本文将分享黎立喜医生作为第一作者的壁报交流(Abstract 1541):
 
早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遗传易感基因
 
黎立喜,李春晓,管秀雯,徐兵河,马飞
 
乳腺癌已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中国乳腺癌发病年龄高峰比欧美国家提前10年左右。早发性乳腺癌指发病年龄≤35岁的乳腺癌。这部分乳腺癌患者具有侵袭性更高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更差的预后,制约了乳腺癌整体诊疗水平的提高。同时年轻乳腺癌患者对保留生育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高,在治疗方式的选择方面有诸多顾忌。
 
目前国内关于早发性乳腺癌遗传突变频谱的研究较少,且集中在常见的易感基因和位点多态性的研究。通过探索早发性乳腺癌的突变频谱,可以为早发性乳腺癌的筛查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从2000年至2015年期间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纳入242名年轻女性(发病年龄≤35岁)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采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收集外周血样品,使用139-gene panel对胚系突变进行检测,筛选出有害的胚系突变。
 
临床资料显示,早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侵袭性较高,20名(8.8%)患者具有至少有1名一级或二级亲属患乳腺癌或卵巢癌。70名(30.8%)患者初诊临床分期较晚(III期或IV期),84名(37%)随访期间发生远处转移。ER、PR阳性率分别为60.0%和61.7%,较非早发性乳腺癌阳性率明显降低,相反HER2扩增在早发性乳腺癌中更常见。以上这些临床特征在超年轻乳腺癌(≤25岁)中更加突出。
 
242例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有58例(24.0%)至少携带有一种致病性种系突变,明显高于国内非早发性乳腺癌的胚系突变频率。致病性种系突变的累积频率随着发病年龄的降低而增加(P<0.001)。除了之前报道的乳腺癌常见的遗传易感基因(BRCA1,BRCA2,CHEK2,TP53,PALB2,MSH2,MSH6,MLH1,RAD51D,RAD51B,ATM)外,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突变基因,包括APC,SLX4,TSC2 ,TGFBR2,RET,SBDS和FANCE。
 
表1 早发性患者(EOBC)与非选择性患者及TCGA的种系突变情况比较
图1 早发性乳腺癌的致病性种系突变频谱
 
胚系突变和乳腺的临床病理特点存在联系。类似于BRCA1突变与三阴性乳腺癌相关,BRCA2突变在Luminal B型乳腺癌中更常见,其携带者淋巴结阳性、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更大,无病生存期更短,预后较差。而CHEK2 p.H371Y突变则常见于HER2无扩增的乳腺癌患者。
 
图2 不同亚组乳腺癌的无病生存率
 
乳腺癌胚系突变频率随着发病年龄的降低而增加。超年轻患者(≤25岁)的突变频率甚至高达50%,这说明早发性乳腺癌遗传易感性更强。同时胚系突变还可以预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鉴于早发性乳腺癌胚系突变频率高且范围广,早期乳腺癌应该进行多基因panel的检测。
 
作者简介
 
黎立喜
 
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在读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导师是马飞教授。专业方向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ASCO18

分享到: 更多